前言
我一直对西方古典建筑很感兴趣。
我认为研究西方古典建筑的设计思想和设计方法,是研究西方工业革命前,所有传统建筑的基础。
古典建筑的柱式
西方传统建筑,又主要以他柱式为表示流派的特征,如巴洛克建筑、洛可可建筑、拜占庭建筑、新古典建筑等......古典建筑的基本规范又是以柱式为最主要代表的。
就所有这些建筑的主要,所以我们很有必要研究古典建筑的柱式。
古典建筑柱式是指由梁与柱组成的梁柱结构形式,由檐部和柱子两部分组成。柱式以柱身底径为基本模数,与各局部形成一定的比例关系,从而建立了一种法式。这种法式又直接影响或决定了古典建筑的形式。如果说,古典建筑需要一种理性的规则,需要局部和整体之间以及局部与局部之间有系统的、正确的、整数比例的关系,那么柱式正好是度量和比例的最佳载体,它给予建筑以规律性、合理性和逻辑性。实际上古典柱式是构成古典建筑形制的最基本的要素。
古代希腊建筑的柱式主要有三种,分别是“形成于希腊半岛的多立克柱式和形成于小亚细亚的爱奥尼柱式,以及公元前5世纪产生的科林新柱式(CorinthianOrder)”。这三种柱式,从整体风格到细部处理都有明显的特征。古代罗马人继承了古希腊的建筑遗产,并对其柱式进行了改良和发展,他们完善了科林新柱式、改造了多立克柱式、继承了爱奥尼柱式、创造了混合式(Composite Order)、发展了罗马原有的塔司干式(Tuscan Order),如此形成了古罗马五柱式。古希腊的三柱式和古罗马的五柱式共同构成西方古典建筑柱式。
古典建筑柱式有规范的形式和特征。古希腊柱式的柱身、檐部、基座以及柱间距均以柱身的底直径为模数而构成一定的比例关系。多立克柱式、爱奥尼柱式和科林新柱式也各有特点。多立克柱式表现了雄健刚劲,爱奥尼柱式表现了柔美典雅,科林新柱式表现了华丽秀美。古希腊时期典型的多立克柱式、爱奥尼柱式和科林新柱式的不同特点主要区分如下:
罗马维尼奥拉的五种柱式
5罗马阿西斯密涅瓦神庙
帕农神庙
多立克柱式:柱高约为底径的4~6倍;比例雄壮,柱身的收分和卷杀比较明显,感觉刚劲:柱身上有20个凹槽(Aris),凹槽呈棱角;檐部高度为柱高的1/3,造型方正:柱头是简练的倒立圆锥;没有柱础,台基为三层朴实台阶,檐部用高浮雕强调其体积感。
爱奥尼柱式:柱身是底径的9~10倍,其比例修长:柱身的收分和卷杀不明显,感觉柔和,柱身上有24个槽,每段槽为一小段圆弧;檐部高度为柱高的1/4,造型轻盈;柱头是流畅的卷涡雕刻:柱础和台基的上下均有丰富的线脚。
科林新柱式:各部分造型与爱奥尼柱式相似,其不同点是科林新柱头为毛莨叶(Acanthus)雕刻,爱奥尼柱头为卷涡雕刻。
主头立面
柱式细部
在古希腊建筑中除了以上三种柱式外,还有人像柱它以女子雕像柱代替爱奥尼柱,如伊瑞克先神庙中就以女像柱代替爱奥尼柱,其造型柔和、秀丽,而宙斯神庙中则以亚特兰大男像作多立克柱,造型刚毅、雄壮。
古罗马的多立克柱式在古希腊的基础上作了较大的改良,最后发展为两种样式:一种为支撑部分有小齿的,称为“有小齿的多立克柱式”;另一种为在泪石(Corona)下设置了一系列托檐石(Mutule)的,称作“有托檐石的多立克柱式”。二者的区别在檐部和柱头,后者的柱头饰以花纹。部由额枋(Architrave)、檐壁(Frieze)和檐口(Corince)三部分组成,两种形式的多立克柱式的檐部各部分比例相同:额枋高为1母度(母度是假定的度量单位,用来表示古典建筑各部分的尺寸,维尼奥拉采用柱子的底半径为1母度的规范,为大多数人所遵循),檐壁高为1/2母度,檐口高度为1-母度。檐壁同为三陇板(Trigtyph)和陇间壁相间布置额枋则是“有小齿”型的为一条小方线,而“有托檐石"型的分为上下两小方线。另外,檐口分为有小齿的和有托檐石装饰的两种。罗马的多立克柱头为1母度高,并由柱(Necking)、1/4圆线脚(Echinus)和方形柱头垫石组成,高为底径的8倍,柱身收分为1/6,柱身有像塔司干式柱身-样光面的,也有饰以20个纵向凹槽的。柱础高为1母度由下向上分别为方形底板、半圆曲线、小细线脚。其基座与塔司干式相同,下部有勒脚,上部有座帽和座基(Base)。
雅典卫城帕提农神庙立面
罗马玛尔斯战神庙
罗马维斯塔(女神灶)神庙
爱奥尼柱式的造型典雅,并富有装饰性,古罗马的爱奥尼柱式其柱高为底径的9倍,柱身收分为1/6,柱身设有24个凹槽,槽与槽之间有“夹条”,在阳光的照射下,柱身产生丰富的明暗变化。柱头高为2/3母度,在柱头上有1/4圆线脚,在圆线脚的上面安置方向相反的螺旋形卷涡,而位于卷涡中心的小圆是螺旋形圆的终结,这个小圆叫做“卷睛”。柱础为1母度高,由三部分组成,下部为二方板(普林特)上部为圆线脚和斯各次(反向半圆)二者各占一半柱式的檐部为柱高的1/4,额枋的高度为1母度,其装饰比古希腊的有较大的发展。额枋、檐壁、檐口三部分高度变化较小,其比例为5:6:7,额枋的立面由三层叠起的长方形石条组成,三层的比例由上向下仍为5:6:7,并向外微微突出。檐口部分两条曲线的线脚之间有一排小齿。泪石由袅线脚(Cyma Reversal)和小方线脚(Taenia)组成。柱式的基座由基帽和座基组成,二者高度一样,都是1/2母度。
科林新柱式是装饰最华丽、细部最丰富、比例最轻盈的一种柱式。罗马科林新柱式的柱身为底径的10倍,收分为1/6柱身有24个凹槽,槽与槽之间有小夹条。柱头为2母度高柱头垫石饰以1/4圆线脚和小方线脚,支持着柱头垫石的为卷涡,大多数卷涡下有前后两层叶子,前面一层由8个直接设置在柱子上的小叶子组成,而从前面叶子后面出现的另一层叶子高于前者2倍,而且每个高叶子都从两个小叶子的中间枝茎伸出。科林新式的柱础为1母度高,在方形底板上有两层中间夹细线脚的半圆曲线。檐部高度为柱高的1/4额枋立面由三层叠起的小长方形石条组成,各层之间有装饰,式样同爱奥尼柱式。檐壁为平面,上面通常刻有浮雕或题词。檐口的支撑位置通常为混袅线脚、一排小齿和1/4圆线脚组成。檐口上部的冠戴部和泪石,一般由混袅线脚和小方线脚组成。科林新柱式的基座也有基帽和座基,式样同爱奥尼柱式。
雅典帕埃斯图姆神庙
雅典卫城帕提农神庙立面
古罗马的混合式柱式是当时最华丽的柱式。它是将爱奥尼式的柱头和科林新式的柱头组合,柱头的下部为科林新柱头的两排小叶子花饰,上部为爱奥尼柱头的螺旋式卷涡,最上部大多为单层柱顶板。柱身上有24个凹槽,槽与槽之间设夹条。檐部由额枋、檐壁和檐口三部分组成。额枋由两层长方形条石组成,第二层上设有两排装饰花纹。壁的下部为圆弧曲面,檐口为逐层外挑的三层,各层之间设有装饰带。混合式柱式的基座由基帽、座身(Pei)、座基组成。混合式柱式的各部分比例与科林新柱式一致,柱身至基座间的式样也相同。
雅典卫城山柱廊
雅典帕埃斯图姆神庙
雅典奥林匹亚宙斯神庙
雅典帕提农神庙
古罗马柱式中的塔司干柱式,是造型最简练、感觉最浑厚的柱式。它的柱身无槽,柱高为底径的7倍,柱身自1/3高以上开始收分,柱上径为底径的4/5。柱头高为1母度,并横向划分成高度相同的三部分,分别为与柱身连接的颈、1/4圆的小方线脚、柱头垫石。柱础高度与柱半径相等分别由下部方形平面的方板、上部圆形平面的圆线脚以及由下向上过渡的部分组成。其檐部由平面的石材额枋、无装饰物的檐壁、1/4圆和垂直线组成的檐口三部分组成。基座由下部方形的座基、中部的座身、上部带有装饰线的座帽组成。其中座基与座帽高度均为1/2母度。
在上述五种柱式的基础上后来又发展出一种用柱支撑拱券的结构形式。它是将拱券结构与罗马柱式相结合从而形成券柱式的立面构图。也就是在用来支承拱券的墙和墩上,以柱式作装饰,并使券洞的直径与柱式间的开间相一致。券脚和券面都用柱式规范其线条装饰,以取得整体风格的一致。而券柱式从柱座到檐部的各种细部一一俱全,并保持原有的比例。券柱式在开间放大时柱子需要凸出墙面大约3/4柱径。
雅典卫城帕农神庙立面
雅典伊瑞克先神庙
哈利克纳苏的莫索列姆陵墓
雅典奥林匹亚宙斯神庙
文艺复兴以后对古典柱式的运用出现了两种倾向:种是严格遵守古典法式的作风;另一种是对其进行改造、创新的作风。这两种作风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或是交替或是并行发展着,它们对后世运用古典柱式都有较大的影响。